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

推进党建统领高校内部治理创新的五维探析

一、前言

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其内在最大动力来源于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,且面临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各种风险挑战。即推进党建统领高校内部治理创新的五维探析的时代大背景原因。而实际上的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是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。该文件指出,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,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,优化政府管理服务水平,完善教育政策决策、执行、评估机制,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,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。从多方面考量后,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解决方案,需要以下几大方面入手。例如:完善教育立法修法;深化教育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;推动高校院系、民办学校、中外合作办学和中小学党建工作;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;构建以师资配备、生均拨款、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要素为核心的标准体系等等。以上问题的提出和大致的解决草案,都是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铺平道路。只有推进教育现代化,才能为国家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,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而这同时是党建统领高校内部治理创新的五维探析的意义所在。

二、党建引领,牢牢把握学校政治方向

学校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阵地,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。把握学校的政治方向,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要求。通过党建工作把握学校的政治方向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(一)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

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,便离不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,即落实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这是党和国家深刻落实以人民为基础的核心思想理念。要坚持教育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。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引导教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、业务上的能人、德行上的楷模。要加强学风建设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自觉把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。

(二)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

即推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。要深化教育领域“放管服”改革,转变政府职能,优化管理方式,激发各类办学主体活力。要深化院系办学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机制,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,推动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。要构建科学的决策机制、高效的执行机制、完善的监督机制,提高政策制定科学性和执行力。

(三)坚持以文化建设为灵魂

近年来,文化自信已深入国人内心,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愈发重要了,而营造良好的党建氛围和校园文化,更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。即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。要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,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。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,打造高校特色文化品牌,将文化工作浸入方方面面。

三、多元探索,五维探析总领发展方向

作为推进党建统领高校内部治理创新的最大有生力量,五维探析指从五个方面探索如何以党建工作为引领,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,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。接下来将从五维的纲领和部分举措,探讨党建工作对于高校内部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。

(一)政治维度

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,构建高质量党建的思想基础,增强政治意识、大局意识、核心意识、看齐意识,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保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。具体举措方案包括:加强理论武装,深入学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基本理论、基本路线、基本方略,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。加强党内政治生活,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,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,严肃党内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,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,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。加强师生思想引领,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自觉把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。

(二)制度维度

坚持以优化制度建设为核心,完善现代化党建治理体系,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,推行“融合共治”治理结构,构建现代治理运行机制,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和激励。具体举措方案包括: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,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、办学目标、办学原则、办学方式等基本内容。完善决策、执行、监督机制,确保决策科学合理、执行有力有效、监督严密有效。完善资源配置机制,合理确定资源分配原则和标准,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。完善考核评价机制,建立以质量为核心、以效益为导向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考核评价体系。

(三)作风维度

坚持以作风建设为基础,打造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,以“智”促“治”,建立完备内控机制,完善自我提升机制,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。具体举措方案包括: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,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,实现数据共享、信息互通、业务协同。建立内外部审核、管理评审、第三方评价的质量审核评价机制,定期开展内控审计,检查制度执行情况,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。建立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的标准体系,构建“五纵五横一平台”的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框架,实现学校、专业、课程、教师、学生多维度画像、数据分析及监控预警。建立以绩效工资为核心的激励机制,实行“按需设岗、竞聘上岗、按岗聘用、合同管理”的全员聘任制,建立激励教职工“多劳多得、优劳优酬”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。

(四)创新维度

坚持以“改革创新”为根本动力,激发高质量党建发展活力,强化院系办学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机制,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,推动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,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。具体举措方案包括:深化校院两级管理,将财权、人权、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更多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,鼓励二级学院特色发展,对二级学院实行“个性化”考核。推进专业集群化发展,在专业融合与交叉的基础上,实施以群建院,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。开展“混合所有制”产业学院试点,探索政校行企联动引才聚才机制,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。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,优化建立公平与绩效结合、体现岗位差异和贡献度的绩效考核制度,释放人才活力。

(五)文化维度

坚持以文化建设为灵魂,营造良好的党建氛围和校园文化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,塑造良好的师生形象和学校形象。具体举措方案包括:加强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,传承红色基因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。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,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,打造高校特色文化品牌等等。文化维度的可操作性极大,以上举例远不能概括完善,集思广益才是其归宿。

四、思政领航,推进完善课程育人体系

(一)完善课程育人体系理念

课程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,是推进党建统领高校内部治理创新的关键环节。要推进完善课程育人体系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建立课程育人的顶层设计,明确课程育人的目标、原则、内容、方法、标准、评价等,形成课程育人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规范。建设课程育人的支撑平台,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,提升课程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,实现数据共享、信息互通、业务协同。建设课程育人的示范课程,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思政课、专业课、通识课等,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创新,打造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思政示范品牌。建设课程育人的教师队伍,加强教师的政治学和理论武装,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,培养一批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师。建设课程育人的监督评价机制,建立内外部审核、管理评审、第三方评价的质量审核评价体系,定期开展内控审计,检查制度执行情况,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。

(二)完善课程育人体系举措

首先,成立课程育人工作领导小组,明确课程育人的目标、原则、内容、方法、标准、评价等,制定课程育人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规范,形成课程育人的顶层设计。其次,建设课程育人的支撑平台,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,提升课程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,实现数据共享、信息互通、业务协同。具体措施包括:建立课程管理信息系统,实现课程计划、课程设置、课程开设、课程选修、课程考核等各环节的信息化管理。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,收集整理各类优质教学资源,包括教材、教案、题、案例、视频、音频等,供教师和学生自由使用。建立课程教学质量监测系统,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,对教师授课情况、学生学情况、课程满意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价,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持。接着建设课程育人的示范课程,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思政课、专业课、通识课等,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创新,打造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思政示范品牌。具体措施包括:优化思政课设置和内容,突出思政性和时代性,增强思想性和感染力,提高思辨性和启发性。融入专业课思政元素,突出专业性和实践性,增强专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。拓展通识课思政视野,突出文化性和多元性,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。随之加强建设目标为建设课程育人的教师队伍,加强教师的政治学和理论武装,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,培养一批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师。具体措施包括:加强教师队伍建设,优化教师结构和配置,引进优秀人才,培养骨干教师。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,开展定期培训和交流活动,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。加强教师考核与激励,建立以绩效工资为核心的激励机制,实行“按需设岗、竞聘上岗、按岗聘用、合同管理”的全员聘任制。最后,建设课程育人的监督评价机制,建立内外部审核、管理评审、第三方评价的质量审核评价体系,定期开展内控审计,检查制度执行情况,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。具体措施包括:建立课程育人的内部审核机制,由课程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或专门机构负责,对课程设置、教学过程、教学效果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核,提出改进建议。建立课程育人的管理评审机制,由学校相关部门或专家组负责,对课程育人的目标、内容、方法、标准、评价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审,提出评价意见。建立课程育人的第三方评价机制,由社会各界或权威机构负责,对课程育人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价,提出评价报告。(作者:郑新瑜、谭贻群,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)

课题:江西省党建(重点)项目《高职院校党建+内部治理现代化之制度体系建设研究》

课题编号:20DJZD030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、暗示和承诺,仅供读者参考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(内容、图片等),请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。

作者: admin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